作者:张琢悦 问炀 来源: 发布时间:2018-6-26 16:58:13
无人驾驶时代已经到来?

 
在西安交通大学校园的四大发明广场上,时常会看到一辆蓝白相间的小轿车行驶其中。变道、掉头……如果不仔细看,很难发现这辆车竟没有驾驶员。
 
这就是西安交大郑南宁院士团队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智能车——“发现号”。它在2017年“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中,成为城区综合交通环境比赛及城区高架道路比赛的双料冠军。
 
无人车探索者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欧美等国就已率先开始了智能驾驶研究。其中,无需人类参与的“自主驾驶”更成为研究主题之一。
 
作为西安交大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学术带头人,郑南宁敏锐察觉到国外辅助安全驾驶与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趋势。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起,郑南宁就开始布局无人车的相关研究。2001年末,郑南宁正式组建起无人驾驶智能汽车课题组。
 
17年来,课题组深耕于人工智能与无人车研究领域,在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机器视觉与图象处理等重要领域进行了长期、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并且在无人驾驶智能车的系统结构、道路环境感知、多传感数据融合技术以及交互智能驾驶综合测试与验证平台研究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2002年,无人驾驶车“思源1号”正式诞生。2005年,“思源1号”在校园道路环境测试成功后,为了获得实际的交通路况数据,课题组制定了“新丝绸之路挑战”计划,即让“思源1号”从西安出发一直行驶到敦煌。然而,“思源1号”无人车出了校门之后,几乎无法应对真实的交通场景,在许多路段都依赖于人工干预,只在接近敦煌的公路上能够实现自主行驶。
 
“2005年无人车‘新丝绸之路挑战’的经历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要想使无人车研究的实验室成果真正走向应用环境,我们还面临许多艰难的挑战。”郑南宁回顾当年情况时表示。
 
从模拟实验走向真实交通环境,从特定路段到复杂道路,从直线行走到转弯超车,从每小时10~15公里到70~80公里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