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健 记者 唐琳 来源: 发布时间:2019-7-12 16:11:12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黄楠:
仁心仁术 “布衣教授”

 
2019年4月1日,四川省教育厅发布《四川省教育厅关于2018年“四川教师风采”典型代表的通报》,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黄楠等10名教师被评为“四川教师风采”2018年度典型代表。
 
因身形瘦削、衣着简朴、低调随和,在西南交大学子的心目中,这位优秀教师还有另外一个别称——“布衣教授”。
 
人无志不成事
 
上世纪90年代初,从德国留学归国的黄楠回到西南交大任教,率先开拓了心血管生物材料与表面改性方向、氧化钛抗凝血薄膜方面的原始创新研究。
 
当时国内的科研环境可谓一穷二白,西南交大在生物材料与工程领域更是处于无钱、无人、无设备的“三无”状态。但黄楠坚信“人无志不成事、事无恒不成功”,只要能够坚持开展研究,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
 
缺少设备,就用电炉加热制备氧化膜;缺乏监测分析仪器,就自己动手搭建一台凝血时间测定仪。进行钛氧薄膜血液相容性评价需要用到人类血液,但当时血液很难买且血袋剂量也不合适,为了节省经费,黄楠作出惊人决定——抽自己的血做实验,每次30~50毫升,一年累计抽血十余次,就这样持续了3年。
 
一路砥砺前行,一路收获硕果。在黄楠的带领下,实验室从跑单帮发展成为拥有近20名教授、40余名教职工的强大团队,在西南交大创建了包含心血管生物材料、骨材料、组织工程、药物释放及生物传感器等前沿方向在内的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成为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支柱学科。而黄楠所带领的团队,更在国内外心血管生物材料与器械领域享有崇高的声誉。他发起、组织并担任国际委员会主席的生物材料表面与界面国际会议,已经成为生物材料表面技术领域唯一的权威性、连续性国际会议。
 
20多年来,黄楠先后主持承担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展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心血管材料表面改性先进技术和心血管植入介入器械关键技术,被媒体誉为西南交大的“王牌教授”。
 
产学研势在必得
 
面对全国高校专利转化率仅为0.3%的现状,黄楠痛心疾首。在他看来,高校科研成果得不到转化是国家的一大损失,他不想看到研究成果仅仅停留在实验室,所以一直竭力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
 
经过不懈探索,由黄楠牵头开发的国际上首个同时具有抗血栓、抗凝血性的钛—氧膜表面改性的心血管支架,已于2012年投入临床使用,迄今为止已应用于20万病例。
 
第三方随访评价表明,该血管支架所有指标都优于国内外现有产品,成为全球血管支架领域内并发症发生率最低的产品。这种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心血管支架,不仅是国内外生物材料应用领域的一大突破,也是高校科研成果对社会的一大贡献。
 
然而,这项研究耗时之长、过程之艰辛,非常人可以想象。直到钛—氧薄膜技术血管支架的临床试验全部结束,产品获得许可证后,黄楠才道出自己的心里话。
 
“20年前,没有人看好我的研究,很多领导和教授出于好心劝我不要再做下去。但不论能否成功我都愿意闯一次,因为这项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值得我去试。”
 
正是这种对科学无限热爱、渴望为人类和社会奉献价值的精神,促使他在科研和成果转化方面孜孜以求,不断开拓,也促使今天足以改变国内心血管支架应用格局的钛—氧膜表面改性的新型心血管支架成功问世。
 
2016年,西南交大启动“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黄楠多年来潜心研究的成果,与一家投资公司成功“联姻”,开始开发新一代的血管支架。
 
仁心、仁术、仁者
 
如今,黄楠已经年逾花甲,于3年前正式卸任西南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及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职务。对于这些,黄楠并不看重。他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交大老师,只想教好学生,搞好研究。”
 
黄楠也确实是这样在践行教书育人的使命的。“实扬华奖章”是西南交大学生的最高荣誉,每年仅有10名获奖者。近几年来,在黄楠教授的学生中,几乎每年都有人获得奖项或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