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青松 来源: 发布时间:2023-9-8 13:4:48
科普与科学教育

  科普,即科学普及,如今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高度。但是,科普并不容易做,原因为何?

  科普包含三个相互衔接的层面:科学、教育与传播。这三个层面各自已经很复杂,科普则天然地继承了三者的复杂性,进而通过概念融合,又派生出独特的复杂度,乃至于不同的科普人群拥有不同的科普定义与科普文化。

  由于这种复杂性,即便是一些高端学者,也对科普有误区,并且敬而远之。比如,一些学者认为科普就是通俗的代名词,并具有一定的讥讽之意,与进入“厅堂”的主流科学教育相差甚远。另外一些人认为,科普指向科学低层次人群,中小学生是主体。

  我们先谈谈科学的复杂性。目前对科学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这主要是因为科学具有演化特征,其内涵一直在发展,科学两个字只是一个符号,和人名一样,无法概述其全面特征。

  从字面意义上来看,科学是分科的学科,通过分类把复杂的知识体系分解为较为独立的分科知识,这在知识爆炸时代尤其重要。就如同军队打仗,必须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军团,形成有效的相互配合支撑,否则同时指挥100万士兵后果可想而知。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体系,每个人只能在特定的知识子集中吸取各自所需的营养。

  分科知识当然会有弊端,不同的分科知识之间会形成壁垒,也就是常说的“膜边界”,类似于生物隔绝。很多人在自己的知识体系小圈子里,自成体系地生活一辈子。这种分科的思路是较为传统的知识组织形式,随着社会复杂度的提升,打通知识壁垒、对知识进行重组、形成更有效的知识融合,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但是,完全打破之前的知识膜界并不是一种可行方案,那知识体系又会变成一盘散沙、一团浆糊,可控的融合才是最佳方案。

  科学很难用一句话概括,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像盲人摸象一样,塑造科学的形体。我最喜欢英国科学家贝尔纳对科学的总结。他认为,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成我们各种信仰以及对宇宙和人类各种态度的力量之一、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当然,其他定义也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科学的具象。比如,科学是对自然的理解和追求,可以指导人类进行自然和社会活动,是一种不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等。对科学概念的复杂理解也天然地造成了对科普内涵的理解。